2)第八十一章 南洋公学与创刊号(下)_从酋长到球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不多的模式,都是在提出一个体系基础之后,验证这个体系基础,同时再以这个体系基础推出新的结论。

  就是要榨干体系内的最后一点汁液,完善体系本身,用完善的体系去解释基础的世界。

  各个学科之间互相促进,确保任何学科的进步都能拉动其余相关学科的发展。

  陈健确信这个创刊号的重磅炸弹洒下,十年之后,测量学、天文学、历法、力学、数学圆锥曲线等,都会取得长足的发展,开创崭新的时代。

  圆锥曲线、微元、导数、极值这些东西,此时虽然看上去这套工程之中暂时用不到太多,然而一旦随着研究的深入,这些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和哲学解释,成为一种必须出现且符合时代的数学工具。

  一旦光速被测量,那么光是什么的讨论也就会随之开始。波粒二象性这种听起来玄乎其玄的东西,并没有想象中出现的那么晚,几乎是随着力学出现就开始出现的:不需要干涉衍射这样的实验,最为简单常见的反射和折射就会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辩——粒子性可以解释反射,但以现在的数学水平却无法解释折射;波动性可以解释折射,演算过程中倘若没有惊人的数学天赋和绘图功底,就不得不落入极限和导数的坑中,逼得投身于这场争辩中的人不得不去琢磨微积分数学。

  到时候只需垂垂老矣的陈健居中挑唆,引诱微粒说和波动说两边争斗,便很容易出现吊诡的局面——片面看两边都有理,于是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哪边的数学水平更高一些、谁对导数、极限、微积分的定义更明确,扯着脖子讲故事的时代过去了……

  《数学新发现》中的内容,与《自然和科学》不太一样,没有这么有趣,但与前者融为一体,成为一个体系。

  剩余的两本刊物,《世界趣闻和博物学》和《政治与经济评论》的风格与前两本截然不同,但也是两本合一自成体系。

  与即便尽可能有趣却也枯燥的前两本刊物不同,《世界趣闻和博物学》除了正常的内容之外,陈健还采用了另一种此时市井之间喜闻乐见的、有助于传播的、带有舆论导向和吸引读者能力的“幻想连载”模式。

  《世界趣闻和博物学》的创刊第一篇,便是一部名为《环地球记》的冒险。

  故事的主角是精通博物学的年轻人、墨党的年轻预备党员、受过自然常识教育的六个人,三男三女。

  其中夹杂着爱情故事,起步于六个人决定用氢气球和季风越过荒漠抵达大荒城,却因为风向忽变而被吹到了海岛上。

  六个人利用自己的博物学知识,从无到有地在小岛上生存下来,然后再利用各种看似靠谱但经不起细究的科学知识离开小岛,继续环球航行,最终在绕了一圈后回到大荒城的故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